(2)碎片化的瞬间印象
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领军人物,伍尔夫认为文学创作要摒弃纷繁庞杂的物质表象,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捕捉人类“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”。通过瞬间感悟来揭开生活的面纱,触探其内心世界的意识流动和生命的哲理,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发掘。她在《论现代小说》一文中指出:“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——琐碎的、奇异的、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。”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,从而描绘出“这种变化多端、不可名状、难以界定和解说的内在精神”,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。伍尔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意识流小说,而且还在散文、传记和日记中也加入意识流的元素,熟练地运用虚构、内心独白、联想等手法,使她的散文和日记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,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。在《房间》中,为了更好地向听众讲解“女性与小说”的问题,伍尔夫坐在河边久久陷入沉思。河边的垂柳,泛舟的学生,把伍尔夫带入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自由世界。她的情绪被外界的景物所激发,时而飞向广袤的天空,时而潜入深邃的河流。随着意识的漂流,激荡起一波又一波思绪的骚动。她似乎有所感悟,于是快步踏进大学校园里的草坪,却被告知“只有研究员和学者有权在此停留”;继而又因没有专家的介绍信而被管理员拒之门外。现实的残酷一下使沉溺于幻想中的伍尔夫清醒过来,不得已只好又回到河边,其意识又沿着另一个方向极速流动。这一幕幕的事件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,跌宕起伏,在伍尔夫的头脑中迅速切换,引起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,也引发了她对一连串问题的思考,激起了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强烈不满。表面上看这些小事件似乎与作者要演讲的题目无关,实际上却处处揭露了文学界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歧视和排斥,为下一步的论述展开了铺垫。通过联想到以往女性,如简·奥斯汀、勃朗特三姐妹、乔治·艾略特等在写作上所遭遇的困境,引出了本文要阐述的主题:如果妇女要从事写作,就必须有钱和属于自己的一间房间。为了论证在男权统治下女性的悲惨遭遇,伍尔夫假设莎士比亚还有一位同样天资聪慧的妹妹,她以此说明,不是那个时代没有杰出的女性,而是男性霸权统治埋没了许多本可以成为优秀作家的女性人才。继而追溯到17、18世纪以来女性作家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,又联想到现代女性作家的生存状态,最后提出妇女在文学领域的出路。伍尔夫的思路犹如一条清澈透明且潺潺流动的小河,又像是一连串电影中的蒙太奇,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幕幕展现在听众面前,让听众自己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。